故事作者:weiyt

最近创作

看看TA的故事

为什么很多人排斥通讯方式,喜欢硬接线

已锁定

weiyt

  • 帖子

    1550
  • 精华

    14
  • 被关注

    319

论坛等级:奇侠

注册时间:2006-09-24

钻石 钻石 如何晋级?

为什么很多人排斥通讯方式,喜欢硬接线

20171

90

2018-05-30 14:52:26

star star star star star

      去年国庆节后随着S7 200CN退市,又连续几次接到西门子代理商的传真,告诉我们200Smart供货周期加长,200套PLC分6~8次供货,公司领导催着改设计,要改成S7 1200。

       既然改设计,那就改的彻底点吧,我考虑将原来300/400+DP+200CN+EM277的方式改成以太网,1200往上都改成以太网方式,最好是PN通讯;1200往下,也使用以太网连200Smart,使用S7 通讯。

优点:

一、降低项目成本,产品自带以太网口,不用另外购买如EM277,CP卡、DCS的PROFIBUS通讯卡,成本降低,最近遇到一个ABB较早型号的DCS,增加DP卡需要9.6W,调试费用10+W,但是DCS预留的以太网口怎么也能分一个出来用的。

二、通讯速度快,有的DCS只提供MODBUS RTU接口,DP系统与DCS之间从高速公路换成了乡间小路,慢的很,有的项目DCS发指令给PLC主站,经从站执行、反馈回DCS需要2~3秒的延时;以太网的话,目前连200Smart都支持100M以太网,通讯速度提高很多。

三、以太网更方便智能数据采集、大数据传输,设备接入DCS、MES的方案越来越多,以太网已经发展成车间级连接厂级系统的主要方式。

       经过与会人员讨论,更改设计、换用PLC这一项本来就是领导提倡的,所以全票通过;至于硬接线方式或MODBUS通讯、DP通讯,改成以太网的通讯方式,0票的结果被否决了。

       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以太网?

理由:

一、很多人认为,硬接线的方式比通讯尤其是以太网通讯方式稳定、可靠

二、从用户角度来说,更喜欢硬接线方式,他们容易查找问题,因为做设备维护的人员普遍不会程序调试、查找问题;能调试程序的基本都是技术员或专工级别,他们喜欢直观的、方便的诊断方式。

三、工程安装人员反对的理由是不会光纤焊接,不会交换机网路布置,认为那是公司IT部门的事

四、调试部的理由是学习以太网通讯、新知识不好掌握,需要多次培训

       

      以太网就这么不受人待见?

我认为不至于:

一、硬接线方式的可靠性固然是比通讯方式可靠性高、防干扰能力强;但不至于舍弃以太网方式不用。以太网通讯,也考虑到关键信号的可靠性,想MFT这种信号也会使用硬接线方式,再者,设备都有就地控制柜,即使通讯故障了,就地操控也不会受影响。

二、硬接线方式方便维护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,通讯方式可以在人机界面显示各种通讯状态、设备状态和维护信息。

三、安装方面,以太网方式并不复杂,即使使用光纤,融焊光纤也不是太复杂的工作。目前,到家家户户安装网络的工人师傅,一天能装好多家宽带,你能说光纤安装复杂吗?

四、调试方面,以太网也不会比DP通讯、MODBUS通讯复杂,产品多数都是直接调用通讯程序块,无非就是从调用甲程序块换成乙程序块呗,没多大区别。

所以,我认为大家抵制以太网不是技术上原因,而是管理上的问题:

一、没人主动承担新的方案带来的风险

      国有企业,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,成本意识要弱与责任意识,宁可多花几十万墨守成规,也不愿主动改进,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其中的风险。

二、接受新事物的积极性不够

      大家对新的方案第一印象不是了解其优点在哪,而是先考虑和我们以前的使用有什么不同,原来的维护经验能不能用的上?只要与他们的思维有差别,就不会主动的接受新东西。

三、管理问题突出,人员安排和调度不合理

       稍懂些调试的人员,在项目结束后都提成了技术员和专工,留在设备维护部的都是年龄偏大、接受新事物有惰性的技工,他们都养成了上班保安全、下班立即走人的习惯,主动学习的比例很少。

      个人来说,我是希望以太网快速发展的,不知道离真正普及还有多远。


以上纯属个人看法,意见难免偏颇,有不对之处敬请指点,欢迎交流!







       

    

为什么很多人排斥通讯方式,喜欢硬接线 已锁定
编辑推荐: 关闭

请填写推广理由:

本版热门话题

网友专栏

共有3233条技术帖

相关推荐

热门标签

相关帖子推荐

guzhang

恭喜,你发布的帖子

评为精华帖!

快扫描右侧二维码晒一晒吧!

再发帖或跟帖交流2条,就能晋升VIP啦!开启更多专属权限!

top
您收到0封站内信:
×
×
信息提示
很抱歉!您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,或网址发生了变化,请稍后再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