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L150对冲击性负载有动态补偿功能,具体做法和高线不同;高线是提前给速降补偿抬高速度; SL150大型负载,为了减小机械冲击,在VC的DCC中有负载观测器功能, 具体做法是用速度和转矩做参量, 实现一个二阶系统,冲击性负载时,补偿量快速上升叠加,又快速衰减稳定到实际转矩值的5%;补偿量输出到附加转矩通道。
具体做法:
图不太全,PI控制器的W1(给定值)是 实际速度百分数;X1(实际值)是(实际转矩值百分数 + PI输出)经过INT积分器的输出; 最后 PI输出×0.05到附加转矩。
大家来分析,这个动态负载补偿器, 为什么搞成二阶系统?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帖子链接:http://www.ad.siemens.com.cn/club/bbs/post.aspx?a_id=1672847&b_id=47
为啥用二阶的?你不都说了么。
为了快速响应!
一阶是对速度的响应。
二阶是对速度的变化的响应。
三阶是对加速度的变化的响应。
学校没学过?
版主这么一说, 我想起来了。我去翻翻资料。
版主值得是I型系统, II型系统吧。 这部是一回事啊。
这个系统我用框图分析了一下, 最后得到 Y(S) = (0.2S + 2)/(0.025S^2 + 0.2S + 2)(Speed(S)×S - T(S)).
如果将(Speed(S)*S - T(S))看作输入量, 这个系统是二阶系统无疑。 但显然不是II型系统。
楼主在顶楼的最后一句话:
差异?补偿器和系统怎么搞到一起去了?补偿器就是某一个单元,是系统里的某一个环节,而系统是指的整体。这么分析,看不懂了。点和面混在一起了?能和你分析啥?是不是你在坑里,也想把大家都带坑里去呢?
为什么这个补偿器设计成二阶环节?
1楼已经讲的很明白了。二阶是针对非线性2次方特性。你这个单元不是说是转矩动态补偿吗?动态=变化,挺合适的啊,正当防卫。
读书是学习,应用也是学习。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。书本知识如果不会用,白学了哈。
不光是为了能快速响应。
即便不需要那么快速响应,也应该这么做!
这是可调的!你把积分值设成无穷大,它就成了一阶的了。
何乐而不为呢?
按说,对负载加速度变化的响应也可以去做。只是应用太少了。
运动控制有可能需要吧。
其实学过自控原理应该知道,PID环节不一定都要放在前向通道中,反馈通道也可以使用。
这时,它作为一种系统控制的校正环节,避免系统振荡。
只不过加在反馈通道中的作用与前向通道正好相反。
一语中的,精辟呀。。。。。
支持1楼版主意见!
看到大家的讨论,学习了。
有可能学校真没学过,只知道是一阶二阶,没说一阶二阶有啥区别
晕。 我不服。 II型系统 , 和 二阶环节, 这是两个概念。 不要混为一谈。不要误导大家。
版主想当然了。
典型二阶环节, 本质上是一个 I型系统。 二阶 和 II型, 两个概念。
更何况, 这个动态补偿, 仔细看, 这个是 跟踪速度的吗? 给定是速度实际值, 反馈是(转矩实际值+PI输出)。
引用6楼详细内容:
如果某个环节从前向通道移动到 后向通道, 从传递函数的角度来看,
移动前: WB1 = Wg(S) / (1 + Wg(s)*Wf(s)).移动后: WB2= 1 / (1 + Wg(s) * Wf(s)).
有 WB1 = WB2 × Wg(s).
WB2 = WB1 / Wg(s).
很有意思,通过楼主的帖子和发的图,让我一下子勾起过去的回忆。那张图,虽然是DCC搭的功能块,但是一看好亲切呀。在上世纪80年代,自控系统还都是集成电路的模拟时代,见过德国工程师设计的自控系统校正环节,用放大器搭的动补环节,和DCC图示的功能块如出一辙。都快忘了,现在又被重新唤醒。
到了当今的数字化时代,古典自动控制原理没变,而内部结构的形式已经由硬件电路变成了自由功能块的形式了。万变不离其宗,输入和输出的特性没有变。由此更觉得西家传动的图形化编程设计真是奇妙极了。如果是脚本的语句形式,我倒是看不懂了。而功能块与自控原理图和功能图就能对上号了。
学习了,不懂在说啥子
为最后一句话,握手!
收藏
点赞
1. 文件大小:上传文件的大小请限制在1M以内。
2. 文件格式:请不要上传.exe文件,系统支持的格式有:.jpg, .jpeg, .pdf, .gif, .zip, .rar, .doc,.docx, .xls,.xlsx, .ppt, .mp3, .wma, .wmv .asf, .avi, .bmp, .png, .txt, .7z
欢迎您访问支持中心!
丰富的视频,全方位的文档,大量的网友交流精华……
为了更好的完善这些内容,我们诚邀您在浏览结束后,花20秒左右的时间,完成一个用户在线调查!
感谢您的支持!
用户登录
短信快捷登录
下次自动登录 >忘记密码
立即注册登录
绑定第三方账号登录
扫描二维码登录支持中心移动端
短信登录
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