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作者:万泉河

最近创作

看看TA的故事

【万泉河】标准化模块化的本质不是搭积木,而是====拆积木

已锁定

万泉河

  • 帖子

    10865
  • 精华

    133
  • 被关注

    926

论坛等级:至圣

注册时间:2003-06-06

钻石 钻石 如何晋级?

【万泉河】标准化模块化的本质不是搭积木,而是====拆积木

744

4

2021-10-10 23:04:09

【万泉河】标准化模块化的本质不是搭积木,而是====拆积木

 

前天去了趟上海,参加了一个公司组织的标准化调研。

 

其中,带队的是他们行业中的大佬,威望极高。 所以我全程没怎么说话,更没有针对性的发表反对观点。 所以只是作为受众听了他们对标准化的思路和规划。

 

在讨论过程中, 主持人多次用搭积木来比喻模块化。先是问A, 你们现在搞的设计架构是搭积木式的吧?

对方回答,是。

 

然后再问B, 回答也是。

 

然后结论就是:现在所有自动化公司,所有工程师,工作都是搭积木式的模块化,所以大家都是一样的标准化,实现起来没有问题。

 

唯一的重点是在开工制作积木素材之前,需要对系统工艺足够熟悉,在做架构分析时,规划设计足够的系统余量,只要做的足够全,将来在使用中就可以灵活使用,随时可以勾选选择需要的功能,而屏蔽不再需要的功能。而如果将来系统运行中又需要激活某个功能,却不再需要某个功能, 也只需要将其中的某个参数勾选上,同时将另一个参数勾选下。

 

如此实现了他们认为的标准化功能。

 

即,通过实现构造足够丰富的备选功能, 实现了未来使用中可以包打天下,满足所有应用工况需求。

 

我猜,不仅仅这场会议的这个行业,也还有更多的同行,对于标准化的模块化的认识,也是如此。

 

所以尽管当场跟他们不便争论,反而有必要跟整个自动化的同行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。

 

所谓搭积木有如七巧板,我用七巧板来打比方。

 

中国古人发明了七巧板,几种简单的图形,可以拼接出千变万化的图形结构。

 

 

而如果多套七巧板的元素再多次组合,并且不限定一定使用七块,也不限定所有模块全部用尽,那可表达出来的结构更是无穷无尽。

 

那么,问题来了。

 

如果我当下的一个设计, 只需要用到其中的两块图形, 那我在做这个设计的时候,是否需要将其余的5块也都先加工好,储备好随时可用呢?

 

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

 

我们在第一个系统时,只需要为用到的模块开模具,制作并使用。而暂时没有用到的,根本不需要费力去做。

 

然后当我们做第二个系统时,假如需要用到3种模块,除了第一个设计时的两个模块,已经有了模具了, 那可以直接拿出来使用。而新增的模块,因为第一次使用,没有模具,则当场现造,开模具,并制造模块。 模块被使用,而模具积累入库,以后可以再次使用。

 

长此以往,经过若干次的系统应用,所有7种模块总有都用到的机会,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所有7种模块的模具库。

 

当然,如果在后期的过程中,有空闲的时间,即便某个类型的模具还没有用到。但因为对行业的预判,知道很快就要用到,那也可以提前不针对设计,而直接制作模具。即所谓的不针对项目的开发工作。实现了人工的优化使用。

 

总之,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刚开始的时候,在只需要2种模块的时候, 就一次性地把7种模块的模具全部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,全都储备做好。

 

如果你已经做过多次设计了,只不过以前不是按照模块化做的,每一次都没有留下模具的积累。 然后现在要开始做标准化, 要积累模块化的模具,则可以不针对具体的项目设计,提前为所有模块做好模具。但也仍然不需要一次性把所有的模具都背到每一个项目现场。 仍然是只需要用到哪个搬运哪个。 未用到的模具,放在你的模具仓库中随时备用即可。

 

这种比喻, 映射到机械结构中,所有人都很容易理解。但针对自控软件系统,就会有很多人反对,各种理由,这也不行,那样不能。

 

我都感觉到非常奇怪,甚至为我们这个行业感到羞愧。

 

人类为什么要发明PLC, 为什么要发明软件?PLC逻辑控制器比起继电器逻辑好在哪里? 它的设计之初,就是方便这种模块化,就是为了减少系统升级改造过程中的硬件系统的改造工作量,转为软件,只需要在逻辑上轻松改改就实现了。

 

比如最早的通用汽车的生产线,他们在继电器逻辑的时候,如果产线要更换一个车型,机械结构的夹具,气缸等需要随车型变化而变化,变化之后,控制系统的继电器逻辑就需要全部拆掉重新来过,工作量极大。由此产生了PLC这个产品。

 

而当PLC已经诞生超过40年后, 对于模块化和标准化,整个产线的机械部分甚至基建、原材料供应链甚至尾端的客户需求都可以实现模块化的时候, 自动控制本身反而不能做到模块化了,甚至需要一开始就把所有车型的设计都背在身上,就像济公一样,身上背负若干个口袋, 需要哪个宝贝,可以随时从口袋中掏出来,由此称作实现了标准化。

 

到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,夏天的时候去青岛听到的故事,某个西门子的客户,传说大约十年前就集中力量成立了标准化研究院,把他们集团的系统应用做了标准化架构设计开发。据说是最终开发成功了,然而一个重大的缺陷是,和原本的设计相比,PLC的性能需求提高了2个型号,即同样的系统, 需要买高2个级别的产品才能跑起来。 原来他们是把七巧板的所有模具都带到每一个系统中了啊!

 

倒还公平来, 听说他们不仅仅用西门子产品这样,用AB, OMRON,也都一样。 所以西门子的同事讲起这个故事来,很轻松。因为既然大家都一样,那大家谁也都不担心因此丢了客户,客户因为搞标准化硬件成本提高了,也完全是自己选的。不过听说这个研究院最后解散了。

 

当然,还有一个问题, 他们做的这种标准化架构,是不打算技术升级了还是不认为有技术升级的需求了呢?比方说前面提到的七巧板, 如果按照七巧板的架构开发了标准化系列,然而后来慢慢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发明出13巧板,那怎么应对?再按照13巧板另起炉灶造一套吗?如果7到13的发展时间非常漫长, 这期间的时间怎么办,等吗?等着13成熟?13成熟以后又继续发展怎么办?19,29,37,47。。。。1023,  呵呵。

 

我们可以想得到的是, 这种标准化架构的所谓架构师,会非常强调事先的规划。即, 要求甲方,或者工艺部门,提前把架构的需求提清楚,明明白白写到纸面上。不管是七巧板,还是十三巧板,都可以,都能做,但就是要求甲方写清楚。 如果后来执行过程中需求变化了,又有了增加的需求,对不起,还不是加费用的问题,加钱都改不了了。而是责任的划分问题,不能怪到我软件系统架构师的身上。标准化失败的责任不在我架构师,在对方。

 

所以,我来总结正确的标准化架构下的模块化,不是把所有的模块都背到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中那才叫模块化, 你应该有一个仓库,里面存放了所有可以用到的如模具一样的模块。对于软件系统来说,这个仓库是电脑,而且这个电脑仓库不需要放到客户的生产线。而是只需要放在自己公司内部。

 

所谓的标准化的实现过程,其实是随着一次次的项目应用,把现场用过的打磨好的模具拆回家储存的过程。

 

就是我文章题目说的, 标准化模块化的本质,不是搭积木,而是拆积木。

 

欢迎大家对号入座,如果有同行在做标准化过程中也遇到了PLC硬件性能需求增加的问题,赶紧对照一下,是不是落入了同样的陷阱。

 


【万泉河】标准化模块化的本质不是搭积木,而是====拆积木 已锁定
编辑推荐: 关闭

请填写推广理由:

本版热门话题

网友专栏

共有3239条技术帖

相关推荐

热门标签

相关帖子推荐

guzhang

恭喜,你发布的帖子

评为精华帖!

快扫描右侧二维码晒一晒吧!

再发帖或跟帖交流2条,就能晋升VIP啦!开启更多专属权限!

top
X 图片
您收到0封站内信:
×
×
信息提示
很抱歉!您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,或网址发生了变化,请稍后再试。